为什么偏偏是京剧?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讲述幕后新闻
- 时间:
- 浏览:656
- 来源:戏米学院
当茅威涛准备在全国“两会”上,针对“京剧进校园”提出建议,希望戏曲进课堂应该因地制宜的同时,本报记者也采访了“京剧进校园”这一事件的“始作俑者”??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 为什么是京剧?为什么是这15首曲目?对这些问题,不仅仅是茅威涛,有太多人都心存疑问。因“京剧进校园”而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的吴江,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用飞快的语速和清晰的思路,为我们还原了“京剧进校园”事件的幕后故事,也解答了茅威涛的疑问。 为啥进校园的只有京剧? 我们做了充分准备 一切要从去年11月2日说起。吴江说:“那天,我们向中央领导和文化部领导汇报‘京剧进校园’的普及工作。领导听了之后很高兴,问我们‘为什么不把京剧写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本?’” 昨天,记者从文化部得到一份出自中国京剧院的文件,其中详细介绍了去年11月至今年春节前,中央领导三次莅临中国京剧院指导工作的过程。 “我们一直都有这样的愿望,没想到领导的提议和我们一拍即合。”吴江说,“让孩子们熟悉民族旋律,丰富课余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哪怕1年学1至2段,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于是,在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国京剧院组成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初选了16首经典京剧唱段,并制作了配套的文字和音像资料。 12月24日上午,中央领导再次应邀来到中国京剧院审查“小学生音乐课京剧唱段教学课程”初选曲目,陪同审查的还有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文化部的领导。那一天,在中国京剧院的八楼实验剧场,京剧院十多位优秀中青年演员和特邀的谭孝曾、侯少奎现场演示了唱段的学习过程。 接着,教育部和中国京剧院开始研究唱段,主要是讨论哪些唱段比较符合中小学生。“我们根据要求,最后确定为15首。”吴江说。 “1月29日,我们把教材和教参全部做完,连远程教育的录音、录像工作也做完了。今后可以通过网络和直面两种方式进行教学。”吴江说。据了解,教材中包括了曲谱和基本知识介绍,初步准备印刷两亿册。因为考虑到尚在实验阶段,暂时不合并到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去,而是以单行本印发。 吴江说,他是这个事情的始作俑者。《通知》的出台,让他看到了很多希望。他说,“以前外来文化涌入,我们是别无选择,所以现在的孩子大多数熟悉的是麦当娜、格莱美,有多少人了解民族文化历史?”他认为,现在“中国民族文化经过一段休整期后必然迎来高潮。如今,媒体这么关注这个事情,说明时机到了,天时地利。” 针对一些人对《通知》的质疑声,他笑着说:“我这人做事只往前看,不看闲花野草,不然就什么都做不了了。” 为啥有那么多“样板戏”? 它们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在规定教学曲目中,记者看到,15个唱段中大多数是现代京剧唱段。这成为了此次各方争议的焦点。很多人认为这些现代戏唱段并不能代表京剧的精髓。 对此,吴江说:“由于是第一次在中小学开设京剧课,我们特别强调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特点,目的就是为了老师好教,学生好学。” 吴江透露,他们组织了艺术、教育、教材编写、京剧唱腔等多方面的专家一同编写教材。“我们本来的选择有京剧还有昆曲,其中不少是传统剧目。比如说,我们最初还选了昆曲中的经典唱段《林冲夜奔》,甚至还邀请了最好的艺术家来演唱录制,但后来觉得内容深了些,中小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再比如京剧《白毛女》,我们也录制了,但后来发觉有比它更合适的。再比如京剧《卖水》,北京有些小学已经在唱了,但相对而言,《红灯记》更脍炙人口,影响力更大。” 吴江说,教材的编写原则是通俗有趣味。“先要让孩子们有兴趣,由近及远,所以我们把深奥难懂的先排除了,先保证趣味性、知识性,再强调艺术性和思想性。京剧艺术是国粹,但不是所有的都是精华,也不能一股脑儿全塞给他们。”吴江认为,从艺术角度来讲,现代戏终究是个进步,在表现形式上也更能让现代人所接受。“比如《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唱词,‘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就很口语化,孩子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对于现在的各种质疑,吴江解释说:“现在是实验阶段,我们要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去完善它。”说到这里,他言语恳切:“你说,一个几十年都没人过问的事情,你要它一出来就尽善尽美,这也难免有些苛求,而且你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么?”他甚至恳请大家:“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宽容些,让这个事情先走出一步,而不是还没做,就质疑它。”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责任编辑:京剧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