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召开“梅葆玖先生追思会”
- 时间:
- 浏览:718
- 来源:戏米学院
暨梅葆玖艺术画册、纪念文集编纂启动发布会
为纪念于2016年4月25日不幸病逝的我国当代艺术界的杰出代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及社会活动家、京剧梅派艺术的主要传承人梅葆玖先生,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于5月25日在北京政协会议中心召开了“梅葆玖先生追思会”暨梅葆玖艺术画册、纪念文集编纂启动发布会。会议由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靳飞主持。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名誉会长丁荫楠,学会监事长徐玉良,副会长宗春启、副监事长高远东、耿直、段祺林,《人民中国》杂志主编王众一、新星出版社总编辑彭明哲,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秦华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弟子沈小梅,戏曲研究家刘连伦,美国夏威夷大学戏曲舞蹈系教授、亚洲戏曲部主任魏莉莎等各界人士与专家学者出席。
会上,徐玉良首先介绍了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将主持开展《梅葆玖艺术画册》和《梅葆玖先生纪念文集》两部书籍的编纂工作,并宣布了两书的主编及编委会成员名单,预计两书将于今年10月正式出版。
随后,与会嘉宾纷纷发言,对梅葆玖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其艺术贡献与成就进行了追思和怀念。
著名戏曲专家、编剧张永和认为,“梅葆玖先生继承梅派而不守成!学步梅派而阔步前行!四代梨园出身不凡,却是平民!门徒过百半,使梅派流而不滞!把梅派大旗继续插上海外诸国!所以,葆玖先生“既是一个干活的,更是一个艺术大师,并且是世界级的!”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副会长、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原副团长叶金援发言说:“我们两个人都是演员,都出身梨园世家,我是唱武生的,梅老师是唱大青衣的。梅老师是梅兰芳京剧团的团长,是我的领导;他比我年长13岁,也是我的好兄长,我们都管他叫九哥。我们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梅老师非常信任我。这些年,无论是他的生活、社会活动、演出任务,还是剧院的工作,我都一直陪伴着他,彼此之间感情非常深厚。现在梅老师离开了我们,我心里非常悲痛,闭上眼睛,一幕一幕都是我和他在一起的时光。我和他共事了16年,不管是他的艺德还是做人的品德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梅老师想要更多完成对梅派艺术的传承、宣传和发展,他坚持认为,只要他还有一分气力,他就要去做。虽然梅葆玖先生离开了,但要把他的艺术和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梅葆玖先生之侄梅卫东在发言中说:“梅兰芳与梅葆玖的京剧艺术,因其汇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因而得以广泛传播和持久传承。梅兰芳与梅葆玖的京剧艺术,因其能够使中国戏剧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现当代社会文化相适应,因而得以广泛传播和持久传承。梅兰芳与梅葆玖的京剧艺术,因其融通古今中外不同资源而又能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因而得以广泛传播和持久传承。”
著名京剧研究家张文华认为:“梅葆玖是名副其实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是传承梅派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梅派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说自己最敬佩梅葆玖先生的地方是“他作为京剧艺术本质规律的恪守者,坚持了京剧艺术发展的正确道路,坚持了京剧艺术的本质特征。”
靳飞最后总结,梅葆玖先生是梅兰芳创立的京剧新传统的最忠实继承者。在前后几十年间,他担负重任,致力于中国京剧的传承发展和国际传播,使得我们在他身后,仍然能够延续着梅兰芳的道路前行。梅氏父子开启了中国传统戏剧在中国近现代的崭新篇章。他们父子堪称京剧艺术的“大小梅”,同书法的“二王”,绘画的“大小李将军”,诗词的南唐中主、后主,大小晏,将一起被载入中国文化史册。
参加会议的还有,京剧研究家、京剧大师马连良之孙马龙,北京晚报资深文化记者孙小宁,梅兰芳纪念馆研究员、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曾孙梅玮,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池浚,北京戏曲评论学会秘书长朱龙斌,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陈飞,北京戏曲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林跃平,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副秘书长王泓源、王际岳,秘书长助理王亮鹏,北京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周恩旭,学会理事及会员代表王焱、董飞、白金、陈张霞、王宁、刘杰、王英、王润、刘镇声、崔亚莉、窦强、李炳辉等百余人。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责任编辑:资讯编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