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京剧题材小说《大后台》上市 夏衍杯获奖编剧冯珺跨界首演
- 时间:
- 浏览:520
- 来源:戏米学院
我国著名编剧,中国电影编剧界“奥斯卡”——夏衍杯获得者冯珺的首部京剧题材长篇小说《大后台》即将上市了。这部小说以作者冯珺自己的父亲——非物质文化遗产“梨园箱倌”的项目传承人为原型,讲述了一个爱戏成痴的箱倌,在梨园大后台上演的六十年悲喜人生。
冯珺用平实流畅的文字和深沉厚重的情感为你讲述这个因戏成痴的故事。如果故事中的葛立秋不是那么爱戏,他的生活或许不会受那么多苦难,然而用爱去做的选择,经历再多的苦难,也值得。生活是每个人的后台,它会让你卸下所有的衣妆和架子。生活又是每个人的舞台,身边人都是你的观众,只要用心演出,就一定会听到掌声。
五年之约
这部将近50万字的长篇巨著,冯珺前后经过将近十年的时间反复雕琢。这在一个无论是出版还是阅读节奏都极快的年代总是显得有几分理想主义。其实大约在四年半之前,这部长篇小说就已经初见雏形了,可是这部传统而厚重的作品在写完之后,不断遭到出版社的冷遇,一家接一家的出版社和图书公司告诉她,这书不是不好,但是这种写法不会畅销。冯珺说,当时她的挫败感已经到了开始怀疑人生的地步,但有一位老师告诉她,如果她觉得作品已经足够好,那就只有等,总有有缘人。
她没别的辙,只能等。她一次一次失望,又一次次重新怀抱希望。然而就在今年,终于在这个秋后正式出版上市。著名作家刘醒龙曾经说过,“中国的文学并不缺乏伟大的作品,但在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伟大的读者”。相信这些“伟大的读者”不会辜负这本书沉寂的五年时光。
文化之憾
这部小说很传统,甚至传统得有些“落伍”,但是从平实的语言中传递出来的坚持和厚重却是市面上流行的“鸡汤”书所不能比拟的。小说通过对一个家族兴衰的描写,展示出时代进步对传统文化之毁坏的遗憾,以及对传统文化遗失和消亡的感叹。
这是一个传统京剧手艺人的故事,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戏班的箱倌(相当于现在的舞台总监),一辈子都坚守在梨园后台,真正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到了极致。可手艺人一辈子的坚持,却被时代滚滚的洪流无情碾压。就像作者冯珺自己说的“很多东西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过后,就碎了,不值钱了,没人要了。实际上并不是它不好,而是它太好,好到了巅峰,让人够不着了!比如传统戏曲,比如传统手工艺,还比如文学!所以,要无比敬重那些把这些宝贝的碎片抱在怀里放在心上的人。虽然,我们都将被时代的车轮继续碾压!”
传统的没落不可逆挡,而正因为没办法永恒,才更需要去珍惜。它们也许是不合时宜的存在,也许正朝着潮流的反方向走着。但时代的洪流辗压过后,它们值得最深沉的告别。
任性之作
冯珺是凭着一腔孤勇半路出家成为编剧的,那一年她已有36岁“高龄”,跟“出名要趁早”没有半毛钱关系。她曾经自嘲要感谢上天,让她这个不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人能与她爱的文字相会。
她人生的核心关键词是“任性”。若非她的“任性”,年轻时买卖做得风生水起的她到今天应该是个小富婆;若非她的“任性”,她应该继续在某企业里当着高管;若非她的“任性”,她应该不会做比女博士还要稀有的“女编剧”。当然,也要多亏她的“任性”,不然她怎么能够拿起笔写下这个动人的故事?
但是一个颠沛流离的梦想,却要用一生孤独的坚持去成就。不枉费时光,不辜负青春。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了不起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冯珺她做到了。不慢待每一分钟,是为不辜负时间;只投入自己热爱的事,是为不辜负生活。所谓匠心,就是不惧枯燥和漫长,为接近极致,倾注一生。她同她小说中的主人公立秋一样,用固守己见回应世俗偏见。不为自己挣名,只为让心中挚爱,不论是文学还是京剧,抑或是其他,能被任何一个时代所善待。
基本信息
书名:《大后台》
作者:冯珺
出版品牌: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8月
定价:48.00元
购书可以登录当当网、京东商城等购买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责任编辑:京剧网
猜你喜欢